【鉅亨網 蘇嘉維】
英國電影導演史蒂夫 麥奎因 (Steve McQueen) 對於奴隸制度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去研究,不論是從父執輩的故事聽取而來,亦或是從古籍文獻上,他都盡力去了解背後事實的內幕與真相,他說:「無法抹滅的傷痛就像刺青一樣永遠烙印在身上」
英國《衛報》報導,麥奎因談道奴隸制度是否感到任何憤怒,對他來說奴隸制就像一段滑稽又可笑的歷史,「傷痛是必然的,我不知道這是否屬於憤怒的一種。」在他的口吻當中,可能會認為憤怒似乎對於普遍大眾來說,其實在看待奴隸制來說是非常普遍的情緒。
■獨闖名聲
如同許多作家般,麥奎因這次在電影中詮釋奴隸的手法運用了相當獨特的手法。從勞工階級出生的他說:「你應該從來沒看過一個黑人像我這樣整天只想搞藝術吧。」從小喜歡創作的他,卻從沒獲得父親的支持,父親總告訴他找份正當的工作吧,但麥奎因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即便他開始小有成就,他父親依舊不屑一顧,他父親還輕蔑的對朋友說:「你知道麥奎因是做些什麼的嗎?」
麥奎因從來不對追求主流大眾的喜好,也從不向金錢妥協他的信念,直到現在他逐漸嶄露頭角,向世界證明他的堅持。他於 2008 年推出首部長片《飢餓》(Hunger),描述北愛爾蘭共和軍 Bobby Sands 在獄中絕食的故事,並獲得坎城影展邀請參展,雖然這部電影引來大量輿論批評,但麥奎因最後還是獲得了英國學術電視獎。
而他所製導的第 2 部長片為《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片中描述男主角崇尚性癮,致使他無法相信愛情,最後經過幾番轉折之後,讓他發現原來自己真正的問題並不是性成癮,而是心中掛念的兄妹之情。這部電影讓他也拿下了 1000 萬英鎊的佳績。
《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為麥奎因最新執導的一部電影,英國首周票房就創下 4000 萬美元票房紀錄,更讓他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多項提名,也是他有機會成為首位奪下奧斯卡最佳劇情片的黑人導演。
■事實真相
麥奎因回憶《自由之心》開拍之前,當時他正好看到了 Solomon Northup 的自傳,故事中寫道,他原本是一名紐約商人,在陰錯陽差之下,被抓去路易斯安那州的一處農莊,當做黑奴使用,經過 12 年後,他終於從那煉獄中逃脫,麥奎因說,「我以為我了解黑奴歷史,但事實卻讓我相當震驚」
麥奎因在電影中忠實的將毆打、私刑、強姦與奴隸主僕之間的階級關係完整呈現,使奴隸主道德淪喪的一面毫無保留展現在觀眾眼前。為何選擇黑奴題材來拍攝,該導演表示,他們可以選擇第 2 次世界大戰或是大屠殺的殘酷之情,但人們總是會選擇遺忘醜陋的一面,就如黑奴歷史一般,他希望人們能正視這痛苦的教訓。
■客觀力量
從小到大,麥奎因一直小心翼翼迴避自己有閱讀障礙的過往,這也是為什麼麥奎因幾乎不在自己的影片中探究人為何會被置於絕境,只致力於展示生存絕境的真實面目。
麥奎因說:「我只對把真相變成影像感興趣,真實化的客觀影像此前並未出現過,所以我去做了。我的意思是,有些影像從未出現在大螢幕上。我需要看到它們,它們很重要。這就是電影如此有力量的原因。」(文:蘇嘉維)
『新聞來源/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 』
關鍵字: 國際 鉅亨網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