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某次聚會,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看起來有點緊張,顯得心煩氣躁,她提到家裡事情多,工作不順遂,睡不好,且消瘦了,我想她可能罹患了焦慮症,建議她看精神科醫師。過了一陣子再看到她,一副神清氣爽的樣子,問她可是治療成功?她笑著說,沒去精神科掛號,但看了內科醫師,診斷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目前持續服藥。我恍然大悟,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心跳加速、流汗、手抖、緊張、焦慮和體重減輕,當初怎麼沒想到,而認為她是焦慮症呢?
人人都會焦慮,如面對考試或應徵工作等,適當的焦慮可以讓我們對事情不掉以輕心,而把事情做得更好。但當出現不由自主的過度焦慮或不當的焦慮,且持續一段時間,並伴隨不安、無法專心、失眠等症狀時,則演變成焦慮症。但在診斷焦慮症之前,需要排除其他可能造成焦慮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氣喘、陣發性心律不整、酒精戒斷、興奮劑濫用和少見的嗜鉻細胞瘤等。
像朋友的甲狀腺功能亢進被及時診斷是皆大歡喜的例子,但不見得都如此。2013年5月的《美國病例報告雜誌》報導一位36歲女性有15年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其呼吸急促,伴隨咳嗽已6個月,有次在打電話時突然昏倒,急救無效。死後解剖發現其腎上腺有嗜鉻細胞瘤。因為其生前沒有典型的嗜鉻細胞瘤症狀,如陣發性高血壓等,所以沒被診斷出來。
另外,2013年6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敘述一位患有嚴重焦慮症和憂鬱症的18歲女孩,被其家庭醫師轉介給精神科醫師,因為女孩有陣發性的無法喘氣、換氣過度和短暫意識喪失,而被精神科醫師轉到急診室照胸部X光,以確定是否有肺炎。結果X光片正常,但女孩病情當場發作,被認為是極度焦慮。去世後解剖發現其骨盤靜脈栓塞引發肺栓塞致死。作者討論醫師之所以沒有正確診斷,是因為有了先入為主的「框架效應」,而沒有進一步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上述這些疾病雖然會因出現明顯焦慮症狀而被誤以為只是焦慮症,但其實焦慮症也常與某些疾病共存,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偏頭痛、慢性疼痛、胃食道逆流與腸胃道疾病等,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時,也須同時治療焦慮症,療效才明顯。
還有,焦慮是會傳播的。有時極度焦慮症的病患會為了一些小病痛而憂心是否有嚴重疾病,讓醫師也跟著焦慮起來,而安排一些不需要的檢查,但仍無法消除焦慮。
焦慮症是很常見的疾病,但有時它只是其他疾病的症狀之一而掩蓋了疾病的真正面貌,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同存在卻不被注意,可見從一個症狀要獲得正確診斷的路徑常是迂迴曲折,充滿挑戰。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