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15日公布調查,超過7成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擁有手機,4成擁有智慧型手機。兒盟發現,這些小小低頭族中,近6成5常用智慧型手機傳訊息聊天,6成8的孩子常上臉書,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結果,恐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得了手機成癮症。
▲兒福聯盟15日公布手機及APP使用調查數據,發現孩子使用手機APP的「三高現象」導致的「三個危機」,分別是手機成癮症、陌生網友當朋友及隨載隨玩沒把關三項危機。(圖文/姜林佑)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今年5月針對國小5、6年級與國中1、2年級學童進行調查,有效回收問卷2,483份。兒盟發現,相較其於2011年進行的調查,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學童人數成長2倍。其中4成受訪者表示,不到半小時就會把手機拿出來看一下。最常使用的時候是回家、和家人聚餐或聚會時、上學與放學途中。
兒盟執行秘書黃韻璇指出,這些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孩子,可能會藉由臉書打卡或在社群網站透露自己的資訊,若讓有心人利用,可能會讓自己暴露於危險中。又因為孩子喜歡下載APP遊戲,而下載軟體介面的最新熱門免費下載項目中,有部分充滿大量色情、暴力圖案,孩子可能會因為好奇就點進去瀏覽。
此外,雖然遊戲資訊中明列適合心智成熟度低、中、高的使用者,但由使用者判斷恐怕不妥。記者會現場做了簡單實驗,會中4名12、13歲的學童,皆表示自己可以下載心智成熟度「中級」的遊戲,但依照她們的年齡其實只能下載「低級」的遊戲軟體。
兒盟呼籲,家長應與孩子規範手機使用時間,避免孩子過度依賴手機,建議在孩子的智慧型手機內安裝家長監護裝置,過濾不適合孩子下載的APP。此外,家長也應教導孩子不可隨便將陌生人加入好友,或透露自己的資訊給別人知道。
即將升上國一的「瑀謙」說,國小5年級時因為參加學校的隔夜宿營,媽媽買了第一支手機給她。目前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是家裡送給她的國小畢業禮物。她和目前就讀6年級的「苡彤」都說,玩LINE和臉書時遇過不認識的人加她們為好友,但她們都當作沒看到。「瑀謙」也說,平常下載遊戲時,底下會出現色情或暴力的廣告,看了很不舒服。
兒盟董事王育敏指出,NCC身為主管機關應對APP分級制度做出更嚴格的把關。目前《兒少法》僅對電腦網路內容有分級規範,但APP不在規範範圍內。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利保障法》第46條明定,為了防止兒少接觸到使其身心發展不量的網路內容,應由通訊傳播主管機關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團體成立內容防護機構,並辦理內容分級制度推動與檢討。
她指出,在法規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得靠家長與學校老師注意孩子的手機使用狀況,避免孩子瀏覽到不適宜的內容,或在社群網站上透露過多自身訊息,讓自己暴露於危險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