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第一次免試入學日前放榜,果然引起不少家長與學生的「不習慣」,在先前會考成績出爐時,就有民眾對新制度表達不安,國教行動聯盟周六更號召近千名民眾到凱道抗議,讓最近會考制度、超額比序、5A++與作文等教改話題引起各界的討論。新聞滿是家長抗議「一免」不公平,高分落榜的消息,讓人覺得教改好像越改越糟糕,台灣的教育沒救了。不過,連家長自己都說「搞不清楚」的制度,豈能這麼容易用三言兩語判斷?
依新制來看,上高中職的方式分為特色招生(佔總人數25%)與免試入學(佔總人數75%)兩種。特色招生比較像是以前的所謂的國中基測,用考試成績來分發學校。而免試入學則是一個設計來「免除『只用』考試成績來作為錄取標準」的入學方式,全國15大分區,讓每個區內的學生填選區內的高中職,當某所學校太過熱門,就必須超額比序來決定誰可以進入到該熱門高中。超額比序的項目有很多種,除了最近一直被拿來抗議的會考成績與志願序外,還有社團表現與技能檢定等多元學習的項目佔比,也是重要的標準。
從制度的設計來看,可以察覺設計者為了減輕升學壓力的意圖:考試不拿手的學生可以在教科書外的多元學習領域取得優勢;而對於志在明星高中的升學派學生來說,全國各分區也還有最多25%的名額,讓你只用考試競爭。而且這25%是整區為單位,並不是區內的每間學校都必須採用這比例:以「經典明星高中」為例,今年建國中學仍有高達四分之三的名額是經由特色招生來入學,其他部份知名的升學高中也多半還是以特色招生為主,免試入學的名額低則僅200~300人。
在新制度下,不用所有考生都進入一個大鍋炒比成績,升學高中激烈的競爭環境,適合想要考大學的學生;非明星高中則是可以發展各校的特色吸引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科的同時,少一點競爭壓力,讓學生有時間去發展發掘自己的所愛。
台灣在傳統的功利主義教育下已經出產了太多機器人,2、30年來,聰明的小孩不斷被放進教育機器裡,被鞭策著上建中、上台大。不會唸書?那就去補習班,再想辦法上建中、上台大。這些孩子像馬匹一樣被遮住眼睛,只能一路按照大人的意志往前。直到大學畢業之後,他們的眼罩被拿下來,社會說:去做你想做的工作吧!他們瞬間迷失了,不知道該往哪裡看才好。社會才發現,他們在自我發展方面依然是一群小孩。
台灣知道傳統教育下出產的人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了,性能優良的的機器人放到社會上之後,竟然不適應任何產業。當這些機器人被產業淘汰,長期也就導致台灣產業被世界淘汰。這次引起爭議的「一免」設計用意看來良善,可惜卻過不了家長與傳統功利觀念這一關。這代家長依然普遍覺得「唯有讀書高」,期望孩子都是考試很高分的精英,卻無法接受所謂「高等教育」本來就應該是一道窄門的事實。明星高中是為了考好大學,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唸大學--你的孩子可能唸完大學,還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想想看,台灣廣設大學、造成部份段大學素質低落,不就是家長與社會的壓力造成的後果?
新制度下影響最甚的是誰?明星高中依然可以選擇明星學生--因為那些明星學生怎麼考一定還是前25%,基本上不受影響;而專業有才的學生可以選擇風氣更開放的學校,搞不清楚未來的人還有三年可以培養自我,是一個幫助學生的機制。有這麼多選擇可以幫助孩子,卻還是想炫耀「我孩子念明星高中」的家長們,難怪你們要大聲抗議了。
延伸閱讀:
別被明星高中綁架!
李柏鋒: 不革家長的命,教改永遠不會好
Re: [新聞] 跌破眼鏡 1A4B進彰中彰女
只是這個重視菁英的社會,願不願意聽這些弱勢微小的聲音。
爸爸摔壞兒子的變形金剛,就因為他上附中而不是建中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