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研究者表示,大型動物滅絕後,原本負責運輸營養物質到各地的生物鏈出現斷層,造成動物或植物所需的「營養」供應被迫中斷,也使得南美洲亞馬遜森林植物東西分布出現差異。學者擔心,受到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大型動物如果繼續消失,將有更多物種受害。
研究者利用數學模組,計算1萬2千年前南美洲大型動物大滅絕產生的後果,得出亞馬遜森林在大型地懶和體型如汽車大小的犰狳等大型動物滅絕後,當地土壤中的主要營養「磷」(phosphorus )分布減少了98%,即使滅絕已時過境遷,其影響仍深遠,因為亞馬遜盆地植物至今無法復原至當初的規模。
研究者托提表示,礦物質依然隨著亞馬遜支流從安地斯山脈帶到洪氾平原的肥沃濕沼地,但像是亞馬遜東部這類只能靠大型動物傳遞養分的地區,土壤就明顯缺磷,因此當地樹木生長較為緩慢。他說,「體積越大型的動物,扮演散播環境營養素的角色就愈重要,過去地球上大型動物滅絕,等於切斷輸送營養的大動脈,未來動物如果繼續滅絕,可想而知數千年後的結果為何。」
研究顯示,在260萬年前到1萬2千年前「更新世」(Pleistocene )時期,當時地球大部分的地貌就像現在非洲大草原,南美洲成為大型動物(體型超過44公斤以上)動物棲息地,當地土壤營養礦物質都來自安地斯山脈,雨季時透過雨水沖刷到地表,但在乾季時,這些營養就必須仰賴大型動物的糞便及遷徙時散播到各地,提供給遷徙範圍較小的小型動植物營養所需,包括氮、磷、鉀,都是植物存活的要素,植物藉此從土壤獲得養分,生長開花。
研究者也指出,當時南美洲大型動物滅絕時期,例如地懶(Ground Sloth)與大小類似現今汽車的雕齒獸(glyptodont),大約正是人類開始從北方遷徙到南美洲之際,加上大型動物與人類行為模式不同,前者透過到處遷徙散播營養素,人類為求生存則傾向將營養素集中,因此,過去曾存在但已經滅絕的大型動物,消失後對當地的土壤礦物分布產生的影響可見一斑。
這次研究同樣顯示,包括過去北美洲、歐洲及澳洲,當地只要大型動物滅絕,可能都發生過類似結果,對此,英國里茲大學研究者貝克表示,「草食性動物會傳遞營養素的概念當然不是最新,但若以此推論則相當大規模,事關重大。」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
圖說:牛津大學研究指出,1萬年前大型動物滅絕後,造成土壤營養分布不均,影響到目前亞馬遜森林林地分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