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了一年有余,10家公司陸續拿到了IPO批文,其中紐威股份急不可耐的在上周五啟動了招股,而按照最新的IPO有關規定,公司拿到批文之后,可以在一年之內擇機發行,而“一
闊別了一年有余,10家公司陸續拿到了IPO批文,其中紐威股份急不可耐的在上周五啟動了招股,而按照最新的IPO有關規定,公司拿到批文之后,可以在一年之內擇機發行,而“一天都不愿意等”的作風,對應出企業融資需求的極度饑渴,陜煤股份的募資計劃則達到了驚人的172.51億元,襯托出未來A股融資的壓力山大。金融界網站評論員注意到,雖然並不是有意為之,但審計署在同一天披露的地方債報告,以“風險可控”作結論,成功拆除了A股頭頂最重大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相比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紅頭檔案新“國九條”的病去如抽絲,審計署的“地方債”審計報告則稱得上是見效快、效果好。事實上,地方債問題之大,其影響的並不僅僅是股市這么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毒瘤。受制於種種限制,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並不是地方債的發債主體,而是依托地方融資平臺發債融資開展城市建設,這使得地方政府性債務資訊完全不透明,不僅風險不可控,並且缺乏對地方政府發債的約束,地方債募集后的資金運營以及使用方向、方式也沒有任何規範可言,一旦地方財政收入放緩,其爆發的違約風險難以評估,這甚至一度為中國埋下了類似於美國次貸、歐洲主權債的風險與危機。
按照審計署提供的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9256.49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66504.56億元,三類債務共計約302748億元,審計署新聞發言人陳塵肇指出,從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性債務現狀,以及資產與負債的相互關係看,我國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眾所周知的是,在地方政府的收入構成中,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已經到無以附加的地步。土地出讓金是否能夠還得起債?這個問題在地方政府那當然不是問題,房價再漲一些,土地拍賣的節奏再快一點,沒有什么債務是還不上的。但顯然中央政府不能這樣看問題,樓市的風險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了,同樣是在不斷深化的社會問題,樓市顯而易見的泡沫風險,使得房控不能有絲毫放松,但地方政府要償還債務,避免出現政府違約,又必須要通過相對較高的房價來保障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這種矛盾遲遲得不到緩解,並在事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了博弈。
如果我們再一步的演化,事實上地方政府的之所以大規模舉債,問題正是來自於GDP增長的沖動,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地方政府,實體經濟運行情況不佳,只能加快在基礎產業的大手筆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大規模的投資無疑是短期內保證經濟增速最有效的手段,但如此的投資拉動意味著地方政府必須有足夠的財政資金,由於實體經濟不給力實業稅收微不足道,加之政府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低的問題,還是必須通過發債,最後再以賣地收入償還的方式來實現借債投資與賣地還錢的“封閉循環”。過去十數年,依托地產經濟的高燒不退,這種模式運行的雖談不上十分成功,但總算是沒出現大的紕漏。
然而在“三中全會”已經定調中國要展開深入二次改革的當前,首先要處理和解決的就是地方債的問題,一個十分明顯的事實在於習主席對於“不以GDP論英雄”的定調,已經提前結束了在地方政府層面的“GDP軍備競賽”,一旦GDP增速穩中有降,地方債的資金鏈將岌岌可危,違約風險隨時爆發,這也是為何在2013年的最後一天,審計署要公布地方債的摸底數據,確實是已經到了要為改革“排雷”的尖峰時刻。
按照審計署披露的20萬億的規模,相對海外投行曾一度“猜測”的中國地方債過百萬億要低的多,而按照不久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說法,將“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要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這意味著我國將推進的市政債,將以地方政府或者授權機構為發行主體,以政府稅收等一般財政收入或項目收益為償債來源,把一直以來地方政府的隱性、不規範債務轉變成顯性、規範債務,同時,央行、財政部、發改委還要做好相關工作銜接,讓一切在陽光運作,最終實現平穩過渡(最新訊息,發改委已允許平臺公司發行適度規模的新債,募集資金用於“借新還舊”)。
這無疑是中央部委給股民投資者獻上的新年大禮包!在新的一年里,“J視點”一如既往的為您研究經濟、解析政策,挖掘新聞背后的價值。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身體安康、工作順利、馬上發財!(金融界網站評論員 嚴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