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盧永山/特譯
華盛頓郵報報導,最新的經濟研究顯示,電腦和機器人不會讓美國工人被淘汰,但會讓美國經濟往支持富人的方向傾斜,而偏離窮人和中產階級。
儘管有越來越多人擔心,科技將取代龐大的勞動力,但美國仍有很多工作是機器人或低薪外籍勞工仍無法取代,或不會馬上取代的。這些工作需要複雜的字彙、進階的解決問題能力,或其他高價值技能,受過更好教育的富有家庭子弟在這方面占盡優勢,窮人或中產階級子女很難得其門而入。
部分工作 因科技進步而消失
這是麻省理工學院雷威(Frank Levy)和哈佛大學莫南(Richard J. Murnane)兩位經濟學家,在對近年來哪些工作因自動化而消失和哪些工作最可能因科技進步而消失,進行詳細的研究後,對美國勞力市場所描繪的憂喜參半景象。
兩位學者將研究發現為民主黨智庫「第三條路」(Third Way)寫成一篇報告,報告宣稱在可預見的未來,自動控制(cybernation)帶來的衝擊並非大規模失業,而是需要教育更多年輕人從事電腦無法做的事。
雷威和莫南表示,其他國解決這個衝擊的表現優於美國,若美國想保持在全球的經濟優勢,不讓美國低收入民眾進一步沉淪,決策人士就得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條路」資深的政策副總裁凱斯勒(Jim Kessler)表示:「從詹森總統以來,我們就開始擔心科技帶來的改變。雷威和莫南兩位經濟學家說,我們必須了解和檢視這些科技帶來的改變,有些事情人做得更好,有些事情機器做得更好。有這種了解以後,我們就能做好準備。」
美國專家數十年來不斷警告,科技進步可能把人們趕出勞動市場。1964年,由知名科學家和經濟學家組成的「三次革命特別委員會」致函詹森總統,警告電腦很快就會造成大規模失業。
自動作業 美就業疲軟主因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布林約爾森(Erik Brynjolfsson)和麥卡菲(Andrew McAfee)在最近出版的新書《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批評,自動化是過去十幾年美國就業成長疲軟的原因。他們表示,近年來美國出現經濟成長和生產力脫鉤的現象,即美國經濟創造了更多工人,但產生的額外效能並未轉換成更高的僱用率。
《與機器賽跑》指出,過去人們認為機器人不可能做的多種工作,現在都在自動化的路上。
兩位作者舉卡車司機為例,認為他們的工作現在已遭Google的無駕駛汽車威脅。
雷威和莫南在與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慧專家密集討論後,不認為這類人工智慧的突破很快就會到來,也不相信無人駕駛汽車會取代卡車司機。他們說,電腦仍有一個常識問題:若一顆球彈進馬路,一輛無人駕駛的18輪大卡車不會先踩煞車,因為它不知道是否有小男孩會追這顆球。
這些樂觀的看法認為,電腦在幾種型態的工作上仍難以勝任,這些工作就是美國的就業未來。
雷威和莫南回顧美國50年來的職業,挑選出5大類別:例行的手工工作、例行的認知工作、非例行的手工工作、處理新資訊、解決非結構問題。
過去20年,工作幾乎只增不減的兩大類別是:處理新資訊(例如,找出客戶的網路服務問題)和解決非結構問題(如修好電腦無法診斷的汽車問題)。
換言之,電腦擅於執行須輸入公式或單純遵從指令的工作,人則優於溝通,想出問題所在,並構思如何解決。
很多工作 仍需要人的技能
美國仍有很多工作需要人的這種技能,但富有家庭子弟因受良好和完整的教育,在取得這些工作上握有優勢。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資源更豐富的家庭環境。
雷威和莫南寫道:「由於須經常處理新資訊,做這種工作的人不僅聽力識字的能力要好,還需要背景知識和字彙理解新碰到的字和概念。」
研究顯示,富有家庭子女在這方面擁有優勢,他們在嬰幼兒時代從父母聽到的話,為低收入同儕的近4倍,很多有錢家長也會送小孩參加科學營和各種課外活動。
留言列表